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廉政课堂 >> 廉政文苑 >>

“我与家规家训家风的故事”一等奖:南关人家 曰勤曰俭

发布时间:2016-10-19 来源:苍南县纪委

作者:游青芳  灵溪五小

 

伯父名克勤,父亲名克俭。“克勤克俭”这个出于《尚书.大禹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讲的是大禹、尧帝的故事。它既指勤劳治国,又说节俭持家。普天下父母无不寄安身立命的纯朴厚望于子女,我身为普通农民的祖父一样饱含父爱,他殷切的目光,透过克勤克俭,明亮地扑打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上。

 出身普通家庭,无论是祖辈还是父辈,他们的文化水平都不高,谈不上有成文的家规祖训,但对后辈为人的期许,对家族绵延的信念,依旧通过言传身教感染着下一代。
     父亲从小失怙,祖母一人拉扯几个孩子长大,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记忆中,祖母总是一身粗布蓝衣,在晨曦微露之时便起床劳作。寒风凛冽的冬日,她上山割草、晒番薯丝;烈日炎炎的夏日,她下海凿雀嘴、敲牡蛎。她的一生,极其勤俭,从来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子欲养而亲不在”,待我毕业参加工作有能力孝敬她老人家时,她却永远离我们而去。但她身上的优良品质却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田。

我的父亲,可以说是完全继承了祖母身上的勤劳与节俭。父亲已近花甲之年,身体并不怎么好,颈椎与胃的病痛常常折磨着他。我们总是劝他在家好好休息,让我们不要有后顾之忧。但他又岂是闲的住的?常常一人忍着病痛驾着小船出海捕鱼,风里来雨里去,罔顾我们的担忧。而母亲,年轻时与祖母一样,上山下海的事她没少干。现在还是每天劳碌,织网、夹海带苗、采摘茶叶,围绕各种累人的活连轴转。经年累月地干活,却从来没有喊过一声苦,一声累。

母亲不仅勤劳,还很节俭。记得刚搬家那会儿,我十一岁,正是记事的年龄。二十几年前搬家请客酒席是在家里办的。为了这场酒席,母亲忙前忙后好几天,买、烧更是一把抓。客人们吃得津津有味,对母亲的厨艺也是赞不绝口。散席之后,我帮忙收拾,正欲一股脑把残羹剩菜倒进垃圾桶里,母亲连忙制止我说:“倒了可惜,这些菜还是干净的,不能这么白白浪费了。”只见母亲将吃剩的菜一盘盘分类装好,而后的几天,这些菜顽固地出现在我们的饭桌上。也许她说不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大道理,但是,她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日子,要节省着过。她极少买新衣服,只有过年时才会扯一件新衣;她也极少买水果零食,只有在我们回家时才会添置一些水果,却是为了孩子。每次回家给她买点东西,她便嗔怪我,花那冤枉钱干什么?每天买多少菜,花多少钱,她总是精打细算,还常常教育我:“钱要用在刀刃上。”时代在变,母亲的信念却没有变,还是那么勤劳,那么节俭。因为父亲的勤,母亲的俭,我们是那小岛上最早搬到镇上建起四层楼的人家之一。

左丘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从父母身上,我感受到一个懂得勤俭的人,是明智的,是懂得自我克制的,是会为未来打算的。这样的人,勤于思考,善于规划,主宰着自己的人生。

母亲是我的榜样,她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我。直到现在,我依然保持着随手关灯的习惯,保持着不乱花钱的习惯。而我,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衣服,穿到短为止;鞋子,穿到坏为止。不攀比,不追风。

在我们家,勤俭的风气如春雨,是润物细无声的存在。现在讲享受之风盛行,而我们一直坚持节俭的习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过平实纯朴的生活。几辈人的生活哲学,几辈人的实践收获,让我们始终坚信“勤与俭”是快乐生活的地平线。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