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接待群众来访8213批次,查办侵占集体资产、挪用支农惠农资金、截留扶贫款等违纪违法案件2845件;今年1月至9月,全省纪检监察系统接收来自基层的信访总量比去年同期下降12%……
上述数据,反映的是江苏省在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镇纪检监察资源重组,分片成立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所取得的成绩。这一改革实践,为该省提升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活力和整体效能,完善农村纪检监察体制机制积累了有益经验。
配强人员 理顺关系
随着江苏省乡镇规模和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原有机构设置和工作模式的不足逐渐显现,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兼职过多、力量分散等问题较为突出。
为破解这一难题,江苏省纪委监察厅在东海县开展了乡镇纪检监察资源重组、分片成立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的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该省各县(市、区)根据乡镇行政区划分布、经济规模、党员人数等实际情况,成立若干面向乡镇的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同时保留乡镇纪委、监察室设置。
每个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负责3至5个乡镇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核定行政编制5至6个,在现有乡镇纪检监察机构的编制中调剂解决。工作室为副科级建制,人员编制集中由县纪委监察局统一代管,主任可由正科级干部担任;办公场所和配套设施由县委县政府统筹安排;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在县纪委监察局单列。
截至目前,江苏省共组建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341个,落实编制1862个,配备干部1295人。工作室为县纪委监察局的派驻机构,乡镇纪委、监察室既接受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纪委监察局的双重领导,又接受工作室的业务指导。工作室重点承担驻在片区党委、政府“三重一大”事项监督、重要信访处理和案件查办。乡镇纪委书记原则上兼任工作室副主任,定期召开由工作室负责人和乡镇纪委书记参加的工作例会,工作室明确专人加强与驻在乡镇纪委的联系,形成了工作室与乡镇纪委既分工明确又密切协作的工作关系。
提高水平 促进工作
江苏省乡镇纪检监察资源重组以来,在受理信访举报、维护群众利益、加强干部监督、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等方面都取得新的重要进展,有力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了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水平。
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打破以往条块分割局面,与乡镇纪委协同配合,调查处理各类案件,查办案件的能力更强、力度更大、效果更好,提高了案件初查的成案率和案件调查的成功率,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案件及时得到查处。
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积极协助乡镇党委、纪委,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不断加强对乡镇领导班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彻上级决策部署、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监督检查;全面推进基层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和乡镇党代表监督工作,规范镇村干部“勤廉双述”,强化了对乡镇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有效解决了同级纪委监督偏软、上级纪委监督偏远的问题。
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还和乡镇纪委密切配合,及时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前介入、主动协调,办理了一批疑难信访案件,使很多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增强活力 形成合力
开展乡镇纪检监察资源重组,是一项源于基层创新、涉及体制机制改革的新生事物。江苏省在实践中深化、在创新中提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组织起草进一步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继续改革完善基层反腐倡廉建设的体制机制。
该省规范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机构设置,完善工作室和乡镇纪委协作开展监督检查、信访办理、案件检查的工作制度,健全工作室人员行为规范、内部分工、考核奖惩、财物管理和安全保密等日常管理制度,下力气解决好工作室在经费保障、装备设施等问题上遇到的实际困难。
在加强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建设的同时,江苏省注重配强乡镇纪委书记,配备1至2名专职或兼职干部;建立乡镇党委领导、乡镇纪委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乡镇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协调机制;建立乡镇纪委委员重要情况沟通联系制度、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制度、参与工作分工制度、述职述廉制度,形成乡镇纪委开展工作的整体合力。
江苏省还总结完善各地加强村级纪律监督组织建设的经验做法,在党委建制的村成立村纪委,在党总支建制的村成立村纪律监督委员会,在规模较小的村设置纪检员或纪律监督小组,有效发挥村级纪律监督组织在监督村务工作和村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苏己轩)